中印作为亚洲两大发展中国家,关系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区域乃至全球格局。
近些年,印度部分官员却时不时就会在公开场合发表对华强硬言论,尤其已故国防参谋长比平·拉瓦特,曾在2021年多次公开宣称“中国才是印度头号敌人”,甚至放话“如果再打一仗,中国赢不了印度”“我们绝不会重复1962年的教训”。
这些话听起来火药味十足,也不禁让人好奇,是什么让他如此自信?1962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六十多年过去,中印难道还要被历史绑住手脚?
展开剩余8862到底发生了什么?说到中印关系,1962年那场边界冲突虽然规模有限,只打了一个月,却像一根刺,在印度国内形成了深远的集体记忆。
当时两国因为边界划定不清,再加上印度不断推行“前进政策”,试图在实际控制线推进哨所,最终引发了军事交锋。
可印度国内对这段历史的讲述,却跟国际上的看法不太一样,印度官方一直称那是“中国侵略”,还严格控制国内相关历史叙述,大多数印度民众对这段历史的认知存在明显偏差。
一份据说是全面反思战争失败原因的《亨德森·布鲁克斯报告》至今印度政府仍不肯公开,而仅凭部分泄露内容和海外学者的研究,国际社会多数认为印度实为冲突的挑起方。
这种“历史悲情”在印度国内成为一种情绪动员的工具,不少政治人物和军方人士借此炒作“中国威胁”,煽动民族主义情绪。
每到选举季,这份神秘报告就会被政治人物拿出来说事,竞选时吵着要公开,等上了台却又改口说“公开不利于国家利益”。说白了,历史在这儿已经成了印度手中的一张牌。
事实上,中国在自卫反击后主动撤回实际控制线一侧,已清晰传递出不寻求以武力扩张领土的信号。中方始终倡导通过和平谈判解决边界问题,这一立场至今未变,可惜印方却持续沉浸在历史悲情中,甚至以1962的为动机加强军备、渲染对抗,无疑将阻碍两国建立健康互信。
近年印度军方高层是如何在言论和行动上应对所谓的“中国威胁”的呢?
印参谋长放出狠话印度的国防参谋长和陆军参谋长这些年没少在对华话题上放狠话,除了拉瓦特直言“中国是头号敌人”,还有陆军参谋长放过豪言,声称印度能同时应对“两线战争”,即同时战胜中国和巴基斯坦。
拉瓦特在担任国防参谋长时,曾力推军事改革,想打破陆海空三军各干各的局面,搞联合战区命令,这想法不错,但他有时候说话也缺乏实际依据,曾用一句话就惹毛了印度空军,引发军种间的矛盾。
他还曾一边喊着对付中国,一边又说印度应该同时拉拢美国和俄罗斯。
中印边境地区的地形气候条件极其复杂,双方都在推进道路、机场、后勤枢纽等建设,印方近年进度加快,但中方凭借强大的基建能力和组织效率,已形成更完善的边境防卫与支援体系。
拉瓦特也承认中方基础设施暂具优势,因而强调“等距离撤离”,这本身即是一种实力差距的间接认可。
不过,军事对比不能脱离国力支撑,中国的经济总量约为印度的五倍,科研投入是印度的十倍以上,工业体系完整度与供应链自主性也更胜一筹。
印度近几年虽然也在不断加大军购力度,采购“阵风”战斗机、各式导弹、直升机,还老是跟美国、日本搞联合演习,看起来阵仗很大。但一提到本土国防工业,比如那个研制了三十多年还没完全成熟的LCA战斗机,就难免有点泄气,光靠买,是买不来真正的国防现代化的。
说到底,炫耀武力或依附他国并不能真正带来安全,反而可能加剧地区紧张,印度若继续以零和思维看待中印关系,最终可能使自己沦为大国地缘博弈中的棋子。
合作胜于对抗中印关系从来不是简单的敌友问题,而是合作与竞争并存,尽管不时出现外交摩擦与边界对峙,印度国内也时常出现对华强硬声浪,但两国在经济与文化领域的联系却在不断加强,展现出强大的韧性。
2023-2024财年,中印双边贸易额达到1184亿美元,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印度最大贸易伙伴。中印互补性合作覆盖多个关键行业,并融入全球产业链之中,为两国消费者和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这种深度互补的关系,说明两国经济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即便在政治关系低点时,经贸往来仍展现出强大韧性,成为双边关系的压舱石。
中印同为金砖国家、上合组织成员,在多边贸易体系、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等议题上存在共同诉求,双方都主张多极化世界,反对单边霸权,这一点在印度拒绝完全追随美国“印太战略”中也有所体现。
文化方面,宝莱坞电影在中国收获大量粉丝,瑜伽与太极拳的交流活动也逐渐增多,随着旅游签证的恢复和直航航班的增加,两国民众有了更多相互了解和情感联结的机会。
印度外长苏杰生曾说,“分歧不应变成争端,竞争不应导向冲突”。显然,合作远比对抗对两国更有利,但我们要认识到,前方道路依然挑战重重。
美国对印政策的不确定性、印度国内民族主义情绪、边界地区基础设施不对称等,都是潜在的风险点。但双方也展现出一定的管控意愿,比如持续举行军长级会谈,尽管有时“各说各话”,但至少保持了沟通机制。
印度如果仅把对华关系的缓和视为权宜之计或与西方讨价还价的筹码,那么双边关系很可能持续徘徊于时好时坏的循环,如果印度能真正以长远眼光审视两国关系,摒弃零和思维,中印完全有可能在人工智能、气候变化、多边贸易等新兴领域找到合作路径,共同塑造亚洲世纪。
历史不应成为包袱,而应成为启示,1962年的冲突诚然令人遗憾,但若印度持续以此作为对华示强的理由,甚至鼓吹涉华危险言论,不仅无助于边界问题的解决,更将错失两国发展振兴的历史机遇。
中印都是文明古国,都曾遭受殖民苦难,如今又都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奋进,双方民众渴望的是安居乐业,国家追求的是发展繁荣,两国并没有不可调和的根本利益冲突,更多是由于缺乏战略互信而陷入安全困境。
中国一贯主张和平谈判解决边界问题,倡导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真正强大的国家,从不依靠武力威慑来赢得尊重,印度若真想成为国际大国,就应放下历史包袱,以成熟心态看待中国。
主要信源 印陆军参谋长:与中国再战不会重现1962惨败——环球网2010-11-09 印军国防参谋长坠机身亡,曾叫嚣“印度头号敌人是中国”——极目新闻 2021-12-08 22:24:42 印度人如何走出1962年的“战争情绪”?——海外网2018-11-21 白广灿:印度新国防参谋长,会如何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观察者网2022-10-2发布于:河南省永华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